2006年9月4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芝麻事何以酿成群殴案
何国梁 黄怡

  案件回放

  8月19日,平湖市人民检察院同日同一个案批捕了26个犯罪嫌疑人,而且都是外来青少年,创下建国以来该院同一个案件批捕人数之最。
  案件起因很简单。一件外来务工人员吃饭时发生口角纠纷的很小事情,最终却酿成26人被批捕的群殴案,让人深感痛惜。
  7月11日,同在平湖市广陈镇某服装厂打工的河南人张新磊与山东人田长江,中午在食堂买饭时,因饭碗相碰而发生口角。
  刚巧,这天服装厂给每个务工人员发了一张50元的购物券,当天晚上,张新磊和田长江各自拿着购物券来到广陈镇某超市。在超市门口,两人相遇后又吵了起来,张新磊于是就叫来10个正准备进超市购物的河南老乡过来帮忙,想“教训”一下田长江。田长江看到河南人多也赶紧拿起手机打电话叫山东老乡来帮忙。田长江的表弟林冲匆匆赶到后,问田长江谁欺负你了,田指了指张新磊。林冲二话没说,拔出拳头就朝张新磊的眼角打了两拳。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,把张新磊、田长江、林冲带回派出所。
  当晚10时许,以楚中玉为首的30多名河南人和10多名山东人,聚集在广陈镇繁华地段的某夜排档外再次斗殴。河南人用路上的砖块、石子、水泥块砸向夜排档内的山东人。10来个山东人从夜排档内拿着啤酒瓶冲出来,砸向河南人。双方斗殴中,任传磊受轻微伤,吴忠显等人也不同程度受伤,夜排档门玻璃碎裂,停在十字路口的一辆汽车保险杠受损,还造成广陈镇上广中北路(独新公路)被堵十来分钟等严重后果,在当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。
  
  检察官分析

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,外来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多,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,也带来大量的治安问题。外来人员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,目前已占刑事案件总数的70%以上,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。
  一是外来青少年犯罪团伙化趋势明显。这个聚众斗殴案件公安部门报捕28名犯罪嫌疑人,其中山东籍23人和河南籍5人,后2人因系未成年人而未捕。这26个犯罪嫌疑人最大的只有25岁,最小的17岁,平均年龄19岁。青少年重江湖义气,有从众心理,又多以同乡为集聚方式,居住地相对集中,容易形成区域势力,成为解决个人纠纷的团伙势力。同时个体力量小、能力差、经验少,也使青少年乐于结伙同行,以减轻恐惧感、罪恶感。另外,一些外来青少年因长期在外打工,缺少家庭亲情温暖,精神空虚,法制观念淡薄,缺乏是非判断能力,稀里糊涂就走了上犯罪道路。
  二是外来青少年犯罪低文化趋势明显。到长三角一带打工的外来人员多数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,文化程度低,个别犯罪嫌疑人连审讯笔录都看不懂,有的拿到口供笔录都不会签字。这个案件批捕的26个犯罪嫌疑人中,学历最高的也只有初中。这些青少年年纪很小就离家出来打工,在生活困难、单调的情况下,意志薄弱者极易趣味相投,一呼百应。
  三是外来青少年犯罪暴力化、对抗化趋势明显。这些外来人员就业无保障,收入不稳定,生活不安定,处于社会底层,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,容易受到侵害。他们一旦与人发生磨擦,内心压抑的那种被人瞧不起、被人欺负的心理,容易被激发,打架斗殴成为他们发泄的一种主要方式。于是不同地域间的相互倾轧、以强凌弱,以众暴寡、弱肉强食的群体性斗殴案件频频发生。这个案件就是因双方在食堂吃饭时相互碰一下这么小小的口角纠纷,双方不能理性处理,发展到河南籍和山东籍几十个外来人员聚众斗殴的。
  聚众斗殴是破坏社会秩序的严重犯罪,其犯罪动机一般不是基于某种个人的利害冲突,也不是为了取得某种特定利益,而是逆反心理撕裂人格,是公然藐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,向整个社会进行有意识的挑战,对社会产生愤恨、不平和对抗心理的集中反映。
  不断发生的外来青少年聚众斗殴群体性案件提醒我们:经济社会发展,不仅是人均收入数字的变化,更应该包括文化、精神富足的变化。聚众斗殴者也是病态心理病毒携带者,如果这种心理病毒携带者越来越多,就会危及社会肢体健康,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。
  首先,要坚持打击与预防并举。从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来看,打击仍是控制刑事犯罪率上升的有效手段,但企业或社区相关组织抓早抓小,发现苗头后及时调解化解矛盾,防止“星星之火”燃成“燎原大火”,更有利于人心安定、社会稳定。其次,要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。应建立统一管理、各方参与、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,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,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,正确引导他们用诚实的劳动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,达到个人致富的目的。也可通过开办外来青工夜校,及时提供法律援助,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。对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的审判,可组织外来人员旁听庭审,寓教于审,达到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社会效果。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何国梁  黄怡)